12月30號,商湯科技正式在港股上市。據悉,商湯科技最終發售價定為每股3.85港元。據此計算,公司將收取的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估計約為55.52億港元。
商湯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立博士也在上市儀式致辭中表示:“每個時代的企業都承載著各自不同的希望和責任,我們的命題是如何從生存、追趕到發展與開創。當我們看到了技術的巨大突破,商湯人希望推動技術落地,用技術突破去重新定義場景和模式,去刷新大眾對于人工智能的認知。商湯人始終堅信人工智能技術變革帶來增量價值,必將推動普惠和公平的智能時代到來。我們將和投資者、合作伙伴一起,推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賦能百業,普惠眾人。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
商湯科技的上市無疑給中國AI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而作為中國”AI四小龍“,商湯、曠視、云從、依圖的發展歷程,某種程度上也能看作是中國AI產業的發展史。
商湯科技:“1+1+X”的平臺化戰略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教授帶領團隊發表了DeepID系列人臉識別算法,全球首次超過人眼識別率,擊敗Facebook。為了使研究成果能夠順利商業化落地,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茖W家們于當年10月正式創辦商湯科技。
2015年,商湯開始研發深度學習培訓框架SenseParrots。
2015年5月,融360聯合商湯科技推出名為“天機”的風控系統,2015年8月小米推出操作系統MIUI7,其中發布的寶寶相冊,正是聯手商湯科技共同打造的新賣點。
2015年中國移動全面實行實名認證,主要通過身份證OCR識別,以及人臉識別兩大技術實現。在中國移動的兩項公開招標中,商湯科技最終在數十家競標公司中勝出。
2014~2016年,商湯科技主要投向兩個地方:一是“人才壟斷”,商湯找來這個領域所有能找到的頂尖科學家,壟斷了150多位深度學習方向的博士;二是搭建硬件計算平臺,從英偉達買入6000多塊GPU,自建超算中心。
依托于強大的深度學習平臺和超算中心,商湯后續研發了一系列AI技術,包括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文本識別、醫療影像識別、視頻分析、無人駕駛和遙感等。
商湯提出了“1+1+X”的平臺化戰略,其中1代表研發和技術產業化,X則代表賦能百業。2019年商湯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將國內事業群分為智慧城市綜合業務事業群、移動智能事業群和新興創新事業群,其中新興創新事業群關注領域并不固定,聚焦于行業潛在增長機會,包括醫療健康、教育等團隊均源自這一事業群。
當前,商湯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四個板塊,分別是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2018年時,智慧商業是商湯科技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占比達46.1%,不過隨后的幾年,智慧城市的收入占比不斷提升,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來自智慧城市的收入達7.86億元,占比47.6%,超過了智慧行業6.47億元的收入。
而2018-2020年及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16.5億元,同期虧損34.3億元、49.7億元、121.6億元、37.1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242.7億元,折合日均虧損1900萬。
資本方面,據天眼查顯示,成立七年間,商湯科技完成了 12 輪融資。
2014 年 11 月,IDG 資本成為商湯科技的天使輪投資人,投資數千萬美元,并在 2016 年參與 B 輪融資。
2016 年,StarVC 投資商湯 A 輪和 B 輪。B 輪投資人還有萬達集團和鼎暉投資。
2017 年,AI 公司迎來資本風口。商湯當年完成三輪融資,涉及的有 17 家著名機構。
2018 年,正值資本寒冬,但商湯對投資人的吸引力不減,經過多輪融資的商湯科技又獲得了由阿里巴巴領投的 6 億美元 C 輪融資。這在當時,已經創下了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融資記錄。
2020 年 12 月底,商湯完成 Pre-IPO 輪募資。投資方未公開披露。根據公開信息商湯估值約為 130 億美元。
據招股書披露,商湯科技的歷史總融資金額為 52 億美元。
商湯2018-2020年復合增長率達36.4%。2021年上半年,商湯營收從2020年同期的8.61億元增長至16.52億元,同比增長91.8%,毛利率由2018年的56.5%顯著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73.0%,規模效應明顯。
2018年至2020年,商湯科技研發開支分別為人民幣8.48億元、19.16億元和24.53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收的45.9%、63.3%和71.3%。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支出17.7億元,占營收比高達107.3%。而此次IPO募資的資金,商湯也明確表示預計將60%用于研發。
曠視科技:發力AIoT
2011年10月,曠視科技在北京成立。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均畢業于清華姚班。
2012年,曠視基于云端的視覺開放平臺「Face++」進入業界視野,以SaaS產品的形式服務全球開發者及企業用戶,為其提供數十種AI能力。
2015年,曠視進入城市物聯網領域,不斷強化硬件能力以配合尖端計算機視覺算法。
2017年,曠視開始涉足供應鏈物聯網。2018年,曠視科技通過收購艾瑞思機器人之后,形成了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能力,該業務包括倉儲物流數字化、工廠制造數字化和零售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等。2019年1月,公司發布了智能機器人網絡協同大腦“河圖”,正式宣告進軍“AloT+物流供應鏈”領域。
至此,曠視已經基本完成了“3個場景”的布局。Face++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2019年1月,曠視科技公布了公司的全新LOGO,由此前的“Face++曠視”更改為“Megvii曠視”。
在曠視,“AI核心能力、自研AIoT操作系統、AI重新定義的硬件”被定義為公司的三大核心能力。
2020年3月,曠視正式對外發布AI生產力平臺Brain++,Brain++包括深度學習框架 MegEngine(曠視天元)、深度學習云計算平臺 MegCompute 以及數據管理平臺 MegData,將算法、算力和數據能力融為一體,并開源了其中核心的深度學習框架曠視天元。
曠視也在積極尋求上市。2019年8月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申請書。2020年2月,港交所網站顯示,曠視科技的聆訊資料狀態變為“已失效”。
港股上市失敗的曠世科技轉向了科創板。2021年1月北京證監局網站公示了中信證券關于曠視科技首次公開發行存托憑證并在科創板上市輔導基本情況表。2月2日,發布了曠視科技輔導工作進展報告第一期;3月10日,曠視科技上市輔導工作總結報告公布。3月12日,曠視科技向科創板提交了招股書。9月9日,曠視科技IPO審核通過。
資本方面,據了解,IPO之前,曠視科技進行了10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9億美元。
依圖科技:轉型AI芯片+算力廠商
依圖科技成立于2012年,聯合創始人朱瓏和林晨曦是高中同學,朱瓏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統計學博士,從事計算機視覺的統計建模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林晨曦則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后獲得計算機科學工學碩士學位。
依圖首先瞄準的是安防市場。
2015年,依圖科技研發的“蜻蜓眼”系統獲得“公安部科技進步獎”,與阿里云合作搭建“貴州公安交警大數據實時作戰云平臺”,招商銀行將依圖人臉識別技術推廣到全國1500家網點,與浦發銀行合作的“人像識別平臺及直銷銀行遠程開戶視頻認證建設項目”投產,實現VTM和手機銀行的人臉身份認證。
2016年,依圖科技開始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還成立了子公司依圖醫療,由阿里云原產品總監、挖財網前CTO倪浩博士擔任依圖醫療總裁。
依圖科技面向醫療領域研發出了care.aiTM系列解決方案,覆蓋智能醫療臨床決策、智能醫療大數據及智能醫療管理領域,可為醫院、體檢中心、政府機構等提高醫療科研效率、診療能力以及服務水平。
2019年,依圖科技發布了自己首款深度學習云端定制SoC芯片questcore™,依圖聯合創始人兼CEO朱瓏提出”算法即芯片“的口號,依圖經過“視覺-語音-芯片”三連跳,成為一家涵蓋視覺到語音、從軟件到硬件的全能型AI公司。
2020年11月,依圖科技率先遞交了科創板IPO申請,2020年11月4日上交所受理了依圖科技的IPO申請,并于2020年12月1日進入問詢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在依圖科技IPO的過程中,曾兩度中止。2021年3月11日,依圖科技及保薦人主動要求中止審核,彼時上交所中止其發行審核,3個月后恢復審核;6月11日依圖科技IPO再度中止。
終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其三年半虧損72億元有關。依圖科技招股書顯示,其2017年、2018年、2019年與2020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6871.89萬元、3.04億元、7.17億元與3.81億元。同期,依圖科技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1.66億元、-11.61億元、-36.42億元和-12.99億元,截至2020年6月末,累計未彌補虧損超過72億元。
而根據公開信息,自成立以來,依圖科技已經歷10輪融資,累計融資額度超25.67億元。資本的輸血顯然并不足以支撐持續性的虧損。
在中止上市后,依圖科技旗下的依圖醫療也被出售給昔日的競爭對手深睿醫療。在動脈網2020年發布的榜單中,深睿醫療以50億元的估值位列數字醫療榜前列,而依圖醫療的估值與深睿醫療大致相當。雙方的合并,被認為是中國AI+醫療影像領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并購事件。
云從科技:人機協同+人工智能
云從科技成立于2015年,孵化于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
云從的第一單業務,是幫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做遠程開戶的身份認證系統。云從也由此邁出了商業化的第一步。
云從首單業務來自金融機構,而這后續也成為其主要方向之一,此后,云從相繼推出了從柜臺、自助機具、網上銀行到機房運營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而以此為基礎,云從科技在技術和服務上奠定了自己的優勢,并憑借中科院背書逐漸占據了國內銀行業的大半市場份額。
2016年上半年,云從開始正式涉足安防。
第一筆業務就是來自廣東公安廳,任務是做人證靜態檢索,即通過天網拍到重點人員照片,從人口庫中檢索具體信息。
獲得廣東省公安系統的認可后,云從逐漸從金融跨界進入安防。此后,還蔓延到機場、新零售等領域。
伴隨著業務領域的擴大,如何快速、大量的復制落地經驗成為云從探索的重點。云從科技將發展方向定位在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并新增了機器人、物聯網技術研究投入,試圖構建更為標準化的AI產品。借助底層操作系統這一統一入口,云從科技就可以提供人機協同相關算力、算法、數據管理能力和應用接口,從而構建自己的生態閉環。
2021年7月,云從科技在科創板正式過會。
招股書顯示,當前,云從科技有兩大業務板塊,一是人機協同操作系統,二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營收逐年上升,2018年-2020年期間,高毛利率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業務營收占比從6.41%增長到31.50%,毛利率分別為 75.55%、89.30%和 75.86%。
而毛利率較低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占比從93.59%降低到68.50%。
2018年-2020年,云從科技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82億元、7.8億元、7.51億元,2018年-2020年期間,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億元、-17億元(其中股權激勵費用達13億元)和-6.9億元。
雖然處于虧損階段,但未對其業務擴展產生重大不利影響,2018年--2020年,云從科技實現收入的客戶數量從324個增長到1,264個,報告期內新增非新基建項目訂單數量分別為926個、2,256個和2,178個,新增非新基建業務訂單金額分別為66,560.90萬元、70,434.13萬元和83,210.96萬元;
除非新基建業務外,云從科技緊隨國家新基建政策,積極拓展新基建業務,2020年,云從科技承接新基建業務訂單數量共2個,合計合同金額達8.51億元。仍在高增長階段,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將觸及盈虧平衡點。
2018年-2020年,云從科技核心技術收入分別為 14,343.33 萬元、 42,100.06 萬元和 52,444.28 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29.72%、53.94% 和 69.82%,呈上升趨勢。
而與其他AI龍頭企業一樣,云從科技一路走來也獲得了多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了30億元。
無論是已經上市的商湯,還是走在上市路上的曠視、依圖、云從,“虧損”仍舊是主旋律。未來,對于這些AI獨角獸來說,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能否保持持續增長,實現真正的盈利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