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批量投放的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擁有近6000輛車位,每到節假日,每天平均接納兩三千新能源汽車停泊,但固定充電樁只有100多個,遠遠不能滿足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充電樁困境:需的增速快于供
自2019年移動充電機器人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一直被作為新能源汽車補能的創新方式之一備受人們關注。特別是自2020年后,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而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增速卻遠不及新能源車增速。
據了解,2023全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949.5萬輛,新增充電樁僅338.6萬臺,新增車樁比為2.8:1,但這其中包括隨車配建私人充電樁和公共充電樁,新增的公共車樁比高達10.22:1。且公共充電站也面臨著耗時長、充電需排隊,甚至還有可能遇上有樁無電,電位油占的窘境。
充電機器人入局者眾多
國內部分移動充電機器人企業及產品相關情況
以“閃電寶”移動充電機器人為例。
羅永昌認為,移動充電機器人的落地會是先“商用”再“民用”,移動充電機器人當前應用更多的是提供“服務價值”。在新能源汽車面臨偶發性的電量不足時,為了能及時補電,緩解燃眉之急,解決“痛點”,用戶大部分是愿意為這種“服務+補能”買單的,以此次落地的上海國際旅游區為例,作為一個商業性的服務旅游園區,更關注為用戶提供服務價值,大多數游客在時間成本面前會選擇更“方便”的充電服務,此時不再是僅僅考慮電差價的經濟性;等到后期,當車體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通過對無人駕駛統一調度管理,規模效應下,運營成本隨之下降,由此,議價能力和盈利速度也會隨之上升。
當前的商業模式,更傾向于是充電服務和儲充一體結合,既能充電,也能在閑置時,將車輛并入電網,夜晚充電拿來白天消耗,補起正常電價差額,一定程度上促進市場的流通。且隨著電芯價格整體走向下降后,以一天滿充滿放2-3次計算,可以實現2-3年回本,一定程度上縮短成本回收時間,市場接受度更高。
香港星港有限公司相關研發負責人透露,為了提高移動充電機器人在室內轉向的靈活性,他們對線控底盤進行了重新設計,自研舵輪系統,采用輪轂電機加懸掛的方式,此外公司還會根據客戶需求和場景進行定制化開發方案。他認為,目前國內移動充電機器人市場離批量化落地還有一段路要走,當前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充能方式的“補充”。
寫在最后
近年來,國內一些移動充電機器人企業也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出海”,完成國外“首秀”,也從另一方面助力了國產電動汽車海外市場拓展。如濟馭科技已成功向海外歐洲市場交付幾十臺移動充電機器人。
據國際能源署相關報告數據,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猛增35%,達到創紀錄的近1400萬輛。強勁增長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也在快速提升,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帶動汽車充電市場的大爆發。目前,國內移動充電機器人還處于小批量落地應用探索階段,但在國際市場上,移動充電機器人早已有相關應用落地,發展相對較為成熟。
其中,歐洲和北美地區是移動充電機器人的主要市場。歐洲市場的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在推行ESG上,不管是在買車還是用車上,政府都給予了一定補貼;其次就是歐洲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接受度比較高,所以在銷量和占比上年年攀升,因此對充電需求較大。
2023年,美國純電銷量約為110萬臺左右,按銷量的絕對值來看,僅次于中國和歐洲;但銷量占比相對較低,原因之一在于美國充電樁數量較少,且分布極不均衡,充電的不便利性?;蛟S也是國內移動充電機器人企業的機會,若能搶占先機不失為另一種出海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