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網站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3月1日,A股IPO排隊企業共計648家。其中,滬主板138家,深主板103家,科創板109家,創業板262家,北交所107家。而與扎堆排隊上市大相徑庭的是,今年1-2月A股IPO僅受理了1家北交所企業
同時,縱觀整體A股市場,2023年A股共有313家公司登陸,合計募資3565.39億元。相比于2022年的“424家”和“5868億元”,2023年的IPO數量及募資金額雙雙下滑,A股IPO降溫態勢明顯。
這場IPO冷氣候大致從2023年年中開始,2023年8月2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并隨著各項創新措施的出臺和落實,相關板塊IPO上市條件也發生了變動。
板塊
|
主板
|
科創板
|
創業板
|
北交所
|
板塊定位
|
大盤藍籌
|
硬科技
|
三創一新
|
創新型中小企業
|
股本總額及發行比例要求
|
發行后≥5000萬元
|
發行后≥3000萬元
|
發行后股本≤4億的,公開發行占比≥25%
發行后股本>4億股的,公開發行≥10%
|
財務指標
(滿足其一)
|
1. 最近3年凈利潤均為正,且最近3年凈利潤累計不低于1.5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最近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于1億元或營業累計不低于10億元;
2. 市值不低于50億元,且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6億元,最近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于1.5億元;
3. 預計市值不低于80億元,且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8億元。
|
1. 預計市值≥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6000萬元,或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1億元;
2. 預計市值≥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15%;
3. 預計市值≥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1億元;
4. 預計市值≥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3億元;
5. 預計市值≥40億元,主要業務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
1. 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5000萬元;
2. 預計市值≥10億元,最近1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1億元;
3. 預計市值≥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3億元。
|
1. 市值≥2億元時,近兩年凈利潤均≥1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均值≥6%,或近1年凈利潤≥2500萬元,且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6%;
2. 市值≥4億元時,近兩年平均營業收入≥1億元,且近1年營業收入增長率≥30%、近1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正;
3. 市值≥8億時,近1年營業收入≥2億元,近2年研發猶如合計營業收入合計比例≥8%;
4. 市值>15億元時,近2年研發投入累計≥5000萬元
|
注:表格重點整理上市所需達到的財務指標,其他規范性條件,如主體資格、經營規范性、負面清單等未列示,具體可查閱各板塊上市規則。
除了經濟指標,其他標準諸如規范性、負面清單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15日,證監會宣布了四項政策文件,涵蓋加強IPO、上市公司、證券基金監管及自身建設。針對IPO上市,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提出8項政策措施。同日,證監會正式實施《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監管規定》兩大規定。
總體來看,在大環境IPO“冷空氣”的持續影響下,IPO審核持續收緊,早期案例參考性下降,審核周期放慢。具體來看,對于科創企業,新標準按照不同板塊、不同等級對其凈利潤、研發投入占比、營業收入、現金流量額以及實質性成果作出明確要求,這表明對于科創企業上市審核要求越來越嚴格。
而反觀當下的移動機器人行業,高飽和的競爭態勢觸發行業“價格戰”,部分企業還困于“價格戰”泥潭之中,增收不增利現象廣泛存在,“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持續經營能力”成為交易所對大部分科創企業問詢的重點。
在此背景下,科創企業IPO之路步履維艱,不少企業上市計劃暫緩甚至夭折。
有數據顯示,2023年包括中止、暫緩上市等因素導致IPO排隊的企業共計534家,高于同期上市企業。而在55家科創板的終止審核項目中,40家止步于首輪問詢。自8月27日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和再融資節奏”的新政后,科創板過會企業僅4家,而終止審核企業達18家。
不僅如此,審核周期的拉長,也讓上市成為一個“持久戰”。據相關數據統計,2023年,創業板IPO上市企業受理到上市平均時長達689天。其中,僅受理到過會平均用時就高達340天,過會到提交注冊平均用時145天,注冊成功到上市平均用時65天。3月15日,主營泳池清潔機器人的望圓科技IPO宣告“終止”。該公司最早在核準制下于2022年10月提交上市申請,全面注冊制后公司于2023年3月平移深交所審核,并很快收到問詢,但歷時近一年仍未能回復……
圖表:2024年一季度機器人行業IPO中止/終止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3月26日,2024年一季度已有5家機器人企業及產業鏈企業中(終)止IPO。在這股IPO冷空氣下,機器人企業該如何治愈IPO焦慮呢?對于IPO受挫的企業,找準自身定位,更換板塊再謀發展亦是一種選擇。
目前,我國境內由滬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和區域股權市場構成定位清晰、協同互補、錯位發展、有機互聯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格局,各板塊之間具有不同定位。企業在選擇上市板塊時,企業需符合行業政策、交易所定位、上市標準,否則交易所不予受理。
在各大板塊中,科創板是不少機器人企業IPO的首選途徑。對于機器人企業而言,科創板扶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設備、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試點注冊制,重大利好于機器人產業。創業板則為三創一新企業打開方便大門,注重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北交所則設置了平移精選層進入條件作為上市條件,且市值、凈利潤等上市指標,相比科創板、創業板的指標更低,更利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定位。而雖然主板定位面向“大盤藍籌”,相對其他板塊來說較為嚴苛,但目前對于企業的創新性和科創性暫無指標要求。
此外,也有部分機器人企業向境外謀發展,成功登陸境外資本市場的案例。
對于上市板塊的選擇,不管是境內還是境外,都需要綜合要考慮市盈率水平、市場活躍度、地方對企業的認同度、相關的地理文化背景等因素,再進行選擇。
近年來,橫觀整個資本市場,一級市場面臨著難募資、難投資、難退出,二級市場難上市、難回報,資本“寒冬”仍未消退。
并且從證監會一系列動作來看,新改動的上市規則也再釋放出證監會對IPO項目“一查就撤”“帶病闖關”等突出問題的強力監管態度,未來的一段時間內,IPO審核仍將持續收緊,企業上市之路依舊布滿坎坷。而就算成功“上岸”,也需要強大的實力和一系列舉措應對未來未知的風險挑戰。
因此,打鐵仍需自身硬,無論是正在IPO,還是計劃上市的機器人企業,更或者是已經登陸的企業,都需知道:硬科技加持續盈利,實現自我造血才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