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表示,融合人工智能與創新人機交互技術的智能機器人,將是下一代生產力發展主要方向。
l 山東大學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越疆機器人創新實踐基地揭牌,越疆將以產教融合的模式,為機器人技術創新與全域應用注入強勁動能。
9月24日,越疆日照生產基地第10000臺機器人下線,融合人工智能與感知交互的新一代智能協作機器人正式實現規?;慨a。同時以“數智引領,柔性智造”為主題的智能機器人創新應用高峰論壇暨越疆日照生產基地第10000臺機器人下線儀式在山東日照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李貽斌及各行業客戶代表共同見證了越疆的這一重要時刻,日照市副市長賈剛、經濟開發區工委書記孫立出席活動。
日照生產基地投產是越疆發展歷程中里程碑式的一環。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協作機器人方案提供商,越疆已打通機器人產品的“研發+生產+服務”全鏈條,保障了越疆全球市場的快速交付。
該項目自2020年9月簽約,2020年11月10日開工建設,占地5.3萬平方米。不到2年時間,就在試生產階段達到了10000臺機器人下線的成果,并接到國內外五六十家企業發來的訂單,成果斐然。
越疆日照基地第10000臺機器人下線
越疆董事長兼CEO劉培超為大會開幕致辭,分享了越疆過去七年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
從創造世界首臺桌面級機械臂到研發出國際領先水平的四軸、六軸全感知協作機器人,再到推出針對商業領域的Dobot Nova系列,越疆已成為業內首家擁有0.5-16kg全產品矩陣的協作機器人公司,服務網絡遍布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售量已超過55000臺,連續四年蟬聯國產工業機器人出口量NO.1。
越疆董事長兼CEO劉培超
“越疆日照生產基地第10000臺機器人下線只是一個開端,在基地全面投產以后,越疆將會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進入發展新局面,首先實現內部的降本增效,進而朝著推動機器人全面應用落地這一核心目標不斷進發。”劉培超表示。
以生產基地為依托,越疆還將積極打造人工智能機器人培訓基地和中小企業產業服務平臺,并且借助日照港口的區位優勢,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實現產業內接口的開放和融合。
數智引領,柔性智造
智能協作重構下一代生產力
中國制造業正處于深刻變革時期,快速變化的終端市場需求,讓柔性智造成為制造業的大趨勢。
譚建榮院士指出,智能協作機器人是能滿足柔性智能的生產工具,具備感知、執行、思考三大要素,通過人工智能神經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區別于需要大量編程的普通機器人,智能協作機器人能通過少量的編程、大量自主學習來完成軌跡規劃,這將是下一代生產力的主要表現形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
孫立寧院士認為,智能制造不是簡單的裝備堆砌,忽略工藝技術是不行的,因為工藝是靈魂,裝備是載體,這是非常關鍵的。不斷深入發展協作機器人的工藝應用,才能拓寬領域,最終實現智能化的發展。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
李貽斌教授表示,當前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以人工智能應用為熱點,未來的智能機器人將在更多的領域改善人類的生活。發展高端機器人的關鍵點在于人才、技術和市場的全面發展,行業內存在的問題才會被逐步發現和解決,最終推動智能協作機器人的發展與成熟。
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李貽斌
越疆業務拓展支持中心總監、蘇州子公司總經理劉主福指出,隨著智能制造的不斷發展,新的工藝場景不斷出現,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因為其應用編程部署周期長,柔性化不足,已經無法滿足新場景爆發式的增長需求。
越疆業務拓展支持中心總監、蘇州子公司總經理劉主福
針對這種情況,越疆努力完善自身產品線,以CR系列機器人為例,其專為柔性自動化需求而打造,涵蓋了3-16kg負載,被廣泛應用于上下料、分揀、拋光打磨、柔性裝配、焊接、碼垛等工藝流程。
除此之外,還針對焊接、碼垛、上下料等場景開發出一體式工藝包,真正做到讓客戶即插即用,簡單易上手,在3C、汽車、新能源、半導體、金屬加工、新零售等行業的頭部企業得到廣泛應用。
利刃開新篇,驅動中國智造升級
活動現場進行了山東大學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越疆機器人創新實踐基地揭牌儀式,依托山東大學等一眾頂級學府的支持,越疆將持續“重研發、強創新”,在技術與產品上做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時根據豐富的實踐經驗,打造出越來越多符合產業需求的解決方案。
多年來,越疆通過自主創新,成功研發了機器人軌跡復現、遷移學習、安全皮膚等多項領先的人機交互技術,大幅降低了機器人的操作門檻和導入成本,使得機器人在更多領域普及應用成為可能。此次,山東大學日照智能制造研究院-越疆機器人創新實踐基地的成立,將進一步加速機器人創新應用在全域場景落地。
今天,日照生產基地第10000臺機器人的下線儀式是越疆服務全球客戶的新起點。未來,依托日照生產基地、日照創新實踐基地、深圳研發基地,越疆將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提供解決方案、以應用實踐為目的培養技術人才、以人才輸送為手段助力產業升級,真正助力制造業客戶實現降本增效,推動中國智造高質量發展。